宝宝多大说话才正常呢?这个问题是很多家长都会关心的问题,然而往往很难获得一个准确的答案。其实宝宝说话的时间并不统一,每个宝宝学说话的时间有早有晚。
以绝大多数的情况来说,一般小孩子在一岁左右就开始牙牙学语了,真正到说话的时候,一般在两岁左右,有的可能会因为环境的关系说话还要晚一点。不过超过3岁还不开口说话,不会叫爸爸妈妈,这就有一些问题了。这时要考虑孩子是不是语言发育迟缓、智力发育迟缓、舌系带发育问题、自闭症等原因。
有的宝宝存在先天听力或大脑发育问题,直接影响孩子对于语言的学习。爸爸妈妈要时时关注孩子,发现不妥及时到医院做听力筛查和智力测评。铅等有害物质也会损害宝宝智力和其他发面的发育,导致宝宝的语言发育滞后。
孩子每个年龄段语言表现
下面是孩子每个年龄段说话表现(这都指的是大概率事件,超过两岁多才开始说话的正常孩子,也是存在的!)
1岁的幼儿可以说连说两个重音的字,如花花,东东,果果。以后渐渐能说出2-3个字组成的词,如,电视机、毛巾、凉鞋带。想要某个东西时,会用手指着并说出名称。
1岁半时会说2-3个字组成的单语如“吃饭”、“喝水”;有时说些类似“妈妈抱”的“乱语”。此时孩子能听懂简单的句子,理解许多词语,但说不出来。
1岁半到2岁时,幼儿能正确地说出简单的句子,如“妈妈上班”;用几个简单的词提问题,如“苹果呢?”,“这是什么?”。会用“不”、“不要”表示拒绝。能说出一幅画的名称。
2岁半的宝宝开始会会开始使用“我”和“你”了。在两三岁之间,宝宝的词汇量会增加到300个词。他能把名词和动词连在一起,造出虽然简单但也完整的句子了。
到了3岁时,宝宝将能够持续地谈话,并根据谈话对象来调整语调、说话模式、用词等。
1-2岁是孩子语言发育的重要时期。语言的发育与环境及所接触的人有一定关系。如果环境单调,看顾孩子的人寡言少语,幼儿的语言发育势必受到一定的影响。当然,现代社会使用的大量电子产品,因此,父母在此时期应为宝宝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,尽量多与他交流。不要怕罗嗦,不必担心孩子听不懂。
教宝宝说话的一些小方法
1-2岁阶段:
说给宝宝听。不会说话的宝宝能通过耳朵接受信息,为他们日后的“说”打基础。如果父母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,通过清晰准确、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相应的动作传达给宝宝,孩子会对你的话很感兴趣,并试图咿咿呀呀地表达。
制造发声的机会。宝宝会用“咿、呀、哈、呜”等声音表达自己的愿望,这恰是培养宝宝模仿发音的好时机。当他们表达要人抱、要喝奶、尿布湿了时,妈妈趁机替他把这些愿望用简单的词语说给孩子听,然后等待宝宝的反应。如此天天重复,就等于在他的头脑中强化了这些语言,最终使孩子的语言模仿变得容易起来。
2-3岁阶段:
多给予刺激促使孩子讲话。身边物品,是教育宝宝学习语言的好工具。把这些生活用品或玩具指给宝宝看,告诉他这些东西的名称、用途、形状等等,随后再问问孩子它们分别是什么、颜色、用途如何,这不但能帮宝宝学到一些生活常识,还能帮他积累新名词,促进语言的发展。
满足要求晚半拍。宝宝想要某种东西,往往盯着它或用手去抓。这时妈妈不要马上满足他,而是把它拿在手里,鼓励孩子说出自己想要什么。如果孩子说不好,妈妈可以先做示范,由宝宝“学舌”,再把这些东西给孩子。
重复说过的内容。准备一套动物卡片(或者其他类别的卡片),在宝宝认识了其中的动物之后,请他给妈妈讲每张卡片上有什么;也可借助简单的图画书,妈妈讲页、宝宝重复一遍,然后再往下进行。总之,利用各种机会让宝宝开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