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教育局近日憋了个大招。
从2022年开始,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将拿出其招生总计划数的65%(委属)、50%-65%(区属),来进行分配录取,科学、均衡地分配到上海每一所不挑生源的初中。
分配方式有两种,分别是分配到区和分配到校。
不同性质的高中学校,具体的分配比例也不相同(65%委属=80%分配到区+20%分配到校,50%-65%区属=30%分配到区+70%分配到校)。
剩下的名额,再通过高中自主招生和统一考试招生来录取学生。
按照此教育新政,重点高中至少一半的名额将被均匀分散到各区各校。
通俗来说,优质教育资源被大饼摊开,牛中近一半的资源消失了,而菜中,只要成绩好,就有机会上好高中。
这对于刚刚拼尽全力博得一套学区房的家长而言,无疑是当头棒喝。
随着初升高分配制细则的落地,上海整个学区房市场内,诸如“学区房要变天了”、“学区房要凉了”的言论层出不穷。
迎着一波又一波唱衰学区房的声音,上海学区房确实出现了降温的“迹象”。
这是前不久在网上流传的一张关于上海梅园的房子暴跌的截图,有网友称新政公布前评估价为430万的房产,在新政后暴跌到370万,一夜下降了60万。
学区房要被名额到区、名额到校终结了吗?
查找相关信息后发现,截图中此套房源的真实性尚未被证实,仅凭一张截图就妄下论断有失客观。
随后,我搜索了一系列二手房平台,发现梅园并未出现价格整体下降的情况。
若说上海分配制实行时间尚短,二手房市场可参考性不足,别急,我们还有合肥和北京。
要知道,合肥的名额到校比例高达86%,学区房却频频创出天价,稳稳立于金字塔尖。为什么政策没有奏效?
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搞清楚的一点是,上海此项政策所直面的是教育不公平这个症结。在科学的分配下,资源将更大化地分散到各校各区,而不只是集中在头部学校。
这样的制度,值得点赞,受到分配到校的“庇护”,不能“拼爹”的孩子即便不依靠学区房这个跳板,也能有更多机会进到优秀的高中。
教育更公平了,优质初中学区房的含金量下降了。
但,学区房的优势还在。
大家别忘了,70%的名额分配到校之后,还有30%名额。
优质初中的学生如果错失分配生名额,还有30%竞争的机会,而菜中学生一旦错过,就几乎没有上重点高中的机会了。
我们退一百步讲,即使上了重高,也极大可能面临被分级教学的处境,把差生分进普通班,学霸分进尖子班,如此,便只有重高之名,而无重高之实。
讲完上海,我们再来看看杭州。
杭州的家长,对于“分配制”其实并不陌生。
早在2017年底,省教育厅便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》,明确示范性普通高中名额分配招生不低于60%。
2019年4月,市教育局出台的规范性文件《关于进一步推进杭州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》,从2021年(2018级初一学生)开始,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名额分配招生比例为不低于学校招生计划数的60%。
《政策解读》进一步明确今年六城区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名额分配招生比例为60%。
在上海颁布新政前,浙江省教育厅便发布了关于征求《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(征求意见稿)》意见建议的通告。
文件中明确提到要“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,探索建立分类型、可选择的初升高考试招生制度,优质高中70%以上的招生名额要按学生比例分配到初中。”
相比于上海的从0到70,杭州从60到70改变,影响和波动会小得多。当然,在具体的细则上,杭州有自己特殊的思路。
以自招为例。目前宁波的自招比例为20%,上海为总额的6%,而杭州,0。
自招曾多次出现在省厅文件,然而,也许是为了响应“减负”,杭州一直不出,或者说一直没有摆到明面上来。这也导致了杭州学生不得不追求全面均衡、重复低效刷题。
今年细则会有吗?我们可以期待。
另外,在分配生的择取上,不同于其他城市以中考成绩说话,杭州考评的,是三年成绩加素质分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杭州民办初中迅猛发展。
但无论杭州分配细则如何,从根本上来看,它都动摇不到学区房的根基——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,以及,就近入学的原则。
只要初中入学的人数在增加,只要高中招生的比例没有扩大,只要房子和学区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在,学区房的稀缺性就毋庸置疑。
我们可以预见的是,一流学区房价会降温,但不会出现大降,而二三四阶梯的学区房会补涨。在教育新政之下,宁做鸡头,不做凤尾的意义会来得更加深刻。
所以当我们看到“学区房要凉”、“学区房泡沫破裂”之类的言论时,大可一笑置之。
学区房不会凉,不知道这是值得高兴还是难过的事。
经历了去年的“公民同招”政策,杭州的学区房依然是一路上扬,特别是头部九年一贯制学校,以肉眼可见的程度涨价,门槛上升。
越来越多的家长陷入了学区房怪圈。
我们都知道,时代变了,孩子不只有读书这一条路,一套学区房对于孩子未来的影响值也有待商榷。
可眼下这一代鸡娃最起劲的家长,正好是赶上了教育红利那波人,他们凭着学历,实现了财富的迅速积累,对于学习改变命运有着更为深切且不容侵犯的感受。
因此,散尽半生积蓄,为孩子铺一套学区房,这样的行为我们不难理解。
光靠招生制度的改革,也动摇不了学区房存在的基础。学区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,都仍然人们买房要考虑的首要目标。
只是,在名校集团化办学的风气下,杭州遍地都是名校合作、托管等title加持的名校。
自从各大中学纷纷遮起升学率后,名校与否,更是成为一家之言。
越来越多的炒房客正是瞄准了“名校”的信息不对称,获取溢价。
在研究政策之前,不妨先学会辨别“伪学区房”。
来源:杭州楼市动态